成都的动力电池相关产业聚集效应正在迅速增强

动力电池产业链涉及从上游材料供应到中游电池制造再到下游应用市场的各个环节。在成都,动力电池产业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下游应用市场与氢能、低空经济产业的融合创造出新的应用场景。

在全球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成都将新能源和新材料视为重点产业链,持续强化产业生态,弥补短板,不断提升产业能级,成为我国电池产业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数据统计,2023年,成都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150亿元,排名全国第8位,新材料产业产值为2224亿元,位列全国第6位。

高工咨询,一家在新能源、储能等领域享有盛誉的研究与咨询机构,其董事长张小飞评价道:“成都地理位置优越,政策支持有力,非常适合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的布局和发展。”

成都吸引了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国内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入驻,电芯制造环节签约产能超过205GWh。同时,引进了巴莫科技、璞泰来、融捷锂业等优质企业,涵盖了正极、负极、隔膜、电池回收等关键主材领域。此外,成都还积极储备了中科海钠等新赛道领军项目,形成了从电池材料到电池制造设备,再到电芯及模组、电池综合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成都巴莫科技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的领军企业,其生产的三元正极材料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续航里程和循环寿命至关重要。公司制造总监熊家荣透露,企业在2023年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6%,在全球市场占比为9%,超过一半的产品出口,成功进入全球主流电池生产商的供应链。

璞泰来公司在成都建设了其最大的产能基地,投产了年产28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常务副总经理韩钟伟表示,作为链主企业,璞泰来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负极一体化生产基地,并期望与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伙伴共同在成都发展。

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今年上半年,成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新签约的重大产业化项目达52个,总投资额为838.37亿元,其中新能源产业签约项目23个,新材料产业签约项目29个。这些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提升动力电池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下游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低空经济产业链和氢能产业链分别被纳入成都现代交通产业生态圈和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后,产业间的跨界碰撞催生了更多动力电池应用的新场景。

举例而言,不同型号的氢燃料电池系统能够提供从2千瓦到200千瓦不等的功率,以适应不同产品的使用需求。成都新研氢能生产的氢燃料电池装备,使得氢能重卡能够在新都和彭州之间穿梭,年行驶里程接近10万公里。此外,49吨氢能重卡还完成了从新都到九龙坡往返700公里的高速直达干线行驶,连接了成渝氢走廊。

在低空领域,无人机也搭载了氢燃料电池系统。CW-25H氢动力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系统具备长达330分钟的续航时间和500公里的最大航程,适用于长距离、大面积的巡检或测绘任务。这款无人机已远销海外,获得了国际用户的广泛认可和应用。

 请注意,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留言

Copyright© 中国信息化系统集成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