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擎”驱动“绿氢”抉择,“氢能急先锋”潍柴动力追梦奔跑
近日,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两大国家级项目同时花落山东,并双双交由潍柴动力担纲建设。消息一出,同行们不由得感慨,潍柴动力又一次抓住了时代机遇。建党百年之际,记者走进潍柴动力,深切感到,这家20多年来一直高速发展的国有企业,之所以抓住了每一次时代机遇,在于其拥有三件法宝:一支团结一致、干劲十足的队伍,一种“革故鼎新、宽容失败”的科学精神,一个前瞻、高效的决策、执行机制。
潍柴的三件法宝,究其根源,是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所锤炼出的高效、务实的体制机制,保障潍柴始终践行其核心价值观——“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
“潍柴党建工作对企业改革发展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为核心、显著的动力源泉。”潍柴新能源党总支副书记刘楠楠告诉记者。
潍柴动力投资建设的山东省首座日加氢能力1000kg固定式加氢站
瞄准市场“两手”都要硬
把时钟拨回5年前。2016年,在经历过内燃机、商用车市场的低迷后,潍柴动力刚刚实现了重卡用发动机销售19.8万台,同比增长67.8%的“V型反转”。还没来得及总结庆祝,集团上下就立即投入到了另一场看似与发动机主业关系不大、焦点却在于“未来某种技术路线是否还能一统天下”的大讨论中……
“那场讨论的结果是,大家并不看好还会有某种技术路线一统天下。比如,我们就清晰地认识到,未来的商用车动力形式一定会是多元的。”潍柴动力副总裁、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陈文淼告诉记者:“原因很简单,商用车和非道路市场、客户的需求正越来越多样、细化,甚至卡车、客车、公交、物流车等不同车型对动力系统、能源的需求也不一样。所以,潍柴不能只搞内燃机,必须储备多种技术路线,来满足不同客户、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
当年的那场大讨论,为潍柴内部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业务上统一了思想。2017年底,潍柴正式发布“2020-2030战略”,提出了到2030年公司新能源业务要引领全球行业发展的目标。
但新能源业务并不是“2020-2030战略”的全部,直到2020年9月16日,潍柴正式发布“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时,大多数人才真正认识到,“2020-2030战略”中,潍柴提出的另一目标——“到2020年传统发动机业务要超越世界一流水平”的分量之重。
全球柴油发动机行业一直信奉“谁首先突破50%热效率,谁就能真正引领全球”。但顺应潮流,正集中力量发展新能源业务的潍柴,为何要付出逾5年的光阴、40多亿元真金白银的巨大代价,去攻克传统发动机业务“50%热效率”的难关呢?对此,潍柴的回答是,“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
“技术路线最终是由市场选择的,而市场最终是由消费者决定的。”陈文淼对记者说:“比如在城市公交领域,柴油机已经基本‘退出’,气体机(天然气)也正加速被淘汰,才成就了如今公交车超过60%的电动化率。随着下一步氢能供应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考虑到续航、载重、成本、安全等多种因素,消费者一定会在氢燃料电池和纯电动之间作出自己的选择。”
以更高站位布局氢能
在氢能方面,早在2019年,潍柴就联合中通客车开发出全新一代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并率先在山东投入运营。截至目前,潍柴先后在山东潍坊、济南、聊城、济宁等地累计投放300余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运行里程超过600多万公里。
潍柴新能源党总支氢能科技党支部书记郗富强告诉记者,当初为了落实公司党委的指示,实现氢燃料电池应用于城市公交,团队一直没黑没白地钻研、推进。“如今上下班路上,看着穿梭在潍坊市区各条公交线路的氢燃料公交车,心里都会暖暖的,觉得特别自豪。”
尽管氢燃料电池只是潍柴布局的燃料电池技术路线之一,甚至燃料电池也只是公司新能源业务重点之一,但由于两大“涉氢”国家级项目的垂青,潍柴动力在不知不觉中被贴上了“氢能急先锋”的标签。
新鲜事物总会遭受质疑。不久前,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就曾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文称,“燃料电池是‘智商税’,用在汽车上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
“其实这种观点并不稀奇。”潍柴新能源科技公司副总经理潘凤文对记者表示:“从乘用车的技术路线来看,与锂电池充电相比较,用电制氢,再用氢燃料电池发电驱动汽车,的确不经济。但如果仅仅站在乘用车的角度,忽略重卡、物流车等其他交通运载工具的需求,不从能源角度看问题,显然是非常片面的。”
“发展氢能要有大局观、高站位,要从能源的角度来看,不能仅仅站在某一个环节某一个行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潘凤文表示:“就如同潍柴担纲两大国家级项目,主要考虑的是三个问题:其一,交通领域消耗了原油的50%,重型商用车又占了其中的一半以上,发展氢能可以将更多的石油应用到附加值更高的领域,而不只是被当作燃料消耗,是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其二,氢能在能源中具有特殊地位,堪称新旧能源转换的‘媒介’,发展氢能对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也是实现能源革命的关键举措;其三,氢能产业链涉及‘制备—储存—运输—加注—应用’等诸多环节,具有极强的产业链拉动效应,发展氢能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
科研决战党员冲在前
事实上,早在承接两大国家级项目之前,通过自主创新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潍柴动力已经拥有了燃料电池商用车动力系统的全部开发和集成能力,构筑起了“电池+电机+电控”为一体的新能源动力系统集成优势。
“目前,我们已建成全球最大、产能达到2万台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工厂,还研发出了国内功率最大的16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并完成了行业首次49吨重卡寒区试验。”陈文淼说。
如今说来简单,过程却并不轻松。氢燃料电池重卡寒区试验带队队长常会楷怎么也不会忘记试验地区海拉尔那严酷的环境。“-40℃的低温、动辄6级的大风,刮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常会楷清楚地记得,队员们每天早晨5点,天还没亮就要在冰雪道路上飞驰,直到下午4点多太阳落山。晚上车辆休息时,队员们再围在一起摸黑进行拆检。“白天时间太宝贵了,我们舍不得让车停下来。”
常会楷说,试验队中很多队员都是第一次参加寒区试验,他们之中不少都是年轻党员,“当冲锋号响起,拎起包就得爬雪山、过草地!而支撑他们的是热血,是信念。”
在陈文淼看来,潍柴坚持“‘心无旁骛攻主业’,如果只考虑短期自身利益,我们没有必要去参与并拉动全产业链的建设。”
“换言之,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虽然交由潍柴动力牵头建设,但这个中心应该说是整个行业的,是国家的。”陈文淼说,“在制度上,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是共建单位共同持股,中心在建设布局支撑燃料电池共性关键技术、技术应用开发及测试评价技术突破的科研平台方面向行业开放共享,致力于打造‘立足山东、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创新服务体系。”
“红色引擎”引领到底
坚持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坚持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深度融合,如今潍柴公司党委下设党总支10个、党支部84个,现有党员2600余人,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建文化体系。从立企之本的《约法三章》到“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从“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激情文化到“一天当两天半用”的效率文化,潍柴已将党的思想精髓融入到企业发展的实际中,以强大的思想武装广大员工,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精神基础。
刘楠楠告诉记者:“以谭旭光为代表的公司高管身体力行,用他们的家国情怀、实干精神感染着我们,也把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及内涵教给了我们。这让党建工作真正成为了潍柴改革发展的‘红色引擎’。”
与此同时,凭借高效的项目管理和开发流程,特别是“宽容失败”的科学态度,潍柴给予了年轻人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让每一名员工都发自内心地把企业的命运与个人联系在一起,创新效率得到了真正提高,良好的研发生态得以形成。
如今的潍柴,已不满足于仅仅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利益,在“把潍柴打造成中国制造业享誉百年的国际品牌”的新征程中,潍柴正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而这或许才是两大国家级项目牵手潍柴背后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