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上海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人形机器人和大模型风采
在近期于上海举办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形机器人和大模型成为了最受关注的亮点。
在新设立的机器人专区内,展示了25个人形机器人、灵活的机械臂、在过道中送水的机器狗,还有能让人提升力量的外骨骼;大模型展区则展示了各种高科技应用,如情绪识别、动作模拟、个性化医疗诊断,甚至可以与虚拟名人如罗永浩进行互动。身处其中,仿佛置身于未来世界。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数百亿美元。
4月,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元(人民币,下同),2026年达到104.71亿元,到2029年将达到750亿元,占世界市场的32.7%,位居全球第一,到2035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
过去,由于技术限制,人形机器人只能提供个别服务,缺乏对复杂场景的认知能力,本体控制层面动作僵硬,只能按照预设算法运行,缺乏智能灵活的操作能力。
然而,随着2023年大模型技术的兴起,技术进步为人形机器人带来了新的突破。常信科技CEO葛林波表示,借助大模型,“新”一代人形机器人突破了前一代技术的局限。它们在抽象理解和推理能力上取得了重大进展,适应非结构化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具备了接近人类的认知决策能力,并能实现跨领域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
“人形机器人可能是AI发展中最重要的应用场景。”凌云智能前CEO祝凌云直言。
大模型为机器人赋予了一个“脑”,让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周围环境。在上海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达闼展出了搭载大模型RobotGPT的人形双足机器人XR4小紫。OpenAI与FigureAI合作,推出了大模型加持的人形机器人Figure01。
“目前,许多国内人形机器人已经接入了大模型,如优必选、傅立叶、智源以及北京银河通用等企业已载入大模型,科大讯飞人形机器人主要基于自研的星火大模型。”科大讯飞机器人首席科学家季超表示。
在3月的人形机器人大赛现场,频频提到的一句话是:“在大模型赋能下,人形机器人将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
具身智能是指通过将智能算法与物理实体的感知、行动和环境交互相结合,使机器能够更自然、更智能地与环境互动和解决问题。人形机器人作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具体载体,与大模型结合后,可以感知物理世界,利用多模态感知控制自身,完成复杂任务。
从2010年到2023年,具身智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具体任务、单一场景的技术路径阶段。如在特定园区设置运输线路,搬运机器人可以在固定路径上完成配送,但一旦脱离设定,便无法运转。面对新场景、新任务,需要重新收集数据训练、设定方案和测试。
季超解释道,过去的机器人工作主要停留在“低层次”层面,如如何让机器人更稳定地行走,机械臂控制更灵活,但这与业务流程存在较大差距。“过去的机器人从A点走到B点,或者在流水线上抓取某些物品,但并不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未来的目标是让人形机器人具备更高的智能水平,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中灵活应对,完成多样化任务。这需要借助大模型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指令和复杂任务,适应多场景作业需求。
获取高质量的数据仍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真实数据的增加将有助于提高机器人智能水平,但需要多样性和质量的提升,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
未来,通过更先进的数据采集系统、虚拟仿真环境和数据增强技术,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各类场景中实现广泛应用,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助手。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